点击上方蓝字“玉一斋”,让我们一起学中医吧
蒋健,字奕安,号石羽全人,玉一斋主人,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岐黄学者,擅长中医脾胃病及内科杂症的治疗。
有关疼痛的病机最早见于《素问·举痛论》,经文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寒邪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可致疼痛,营血亏虚筋脉失却濡养亦致疼痛。后世将此概括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与“不荣则痛,荣则不痛”,奉为痛证病机玉律。
疼痛临床实际上还存在一种可以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七情不遂,气机郁滞。七情不舒所致疼痛称为“郁痛”,情志舒畅则疼痛自止。故曰:“不舒则痛,舒则不痛”。
肝郁可致多种疼痛唐代孙思邈指出恚怒可以引起心痛,《备急千金要方》曰:“怒气为病,则上行不可当,热痛上冲心,短气欲死,不能喘息。”
宋代陈自明认为凡惊恐忧思抑郁不舒,可致气血郁滞而心腹疼痛,《妇人大全良方》曰:“若经候顿然不行,脐腹绞痛,上攻心胁欲死……由惊恐忧思意所不决,气抑郁而不舒,则乘于血,血随飞行,滞则血结。”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怒郁之治:若暴怒伤肝,逆气未解,而为胀满或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或六郁汤,或越鞠丸。”其虽未明言痛在何处,但此郁怒致痛无疑。
七情伤肝可导致多种疼痛,举例如下。
头痛最易因怒伤肝所致。元代程杏轩《医述》载:“头脑作痛,犹如刀劈,动辄眩晕,脑后抽掣跳动,举发无时,此肝经痰火,……宜清痰降火,以芩、连、花粉、胆草、大黄、芦荟、丹皮、赤芍之类,调猪胆汁服之。若虚弱人患此,宜六味汤、逍遥散主之。”郁怒伤肝所致头痛有两种,治疗方法为疏肝解郁和清降痰火。
《证治准绳·头痛》云:“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散,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云:“一人因境多拂逆,常动肝气、肝火,致脑部充血作疼。治以镇肝、凉肝之药。”王肯堂与张锡纯所论如同一辙。
恚怒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均可令人头痛,宜从肝论治。
胁痛悲哀、烦恼、恚怒、谋虑、惊扰皆可伤肝而致胁痛。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云:“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疼痛。”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亦云:“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扰,致伤肝脏。”孙一奎《医旨绪余》曰:“凡胁痛耳鸣,眩晕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肝郁者,两胁微膨,或时刺痛,嗳气连连有声者是也。”尤在泾《金匮翼》曰:“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李用粹《证治汇补》曰:“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为虚怯,或为噎膈,或为痞满,或为腹胀,或为胁痛。”由此可见,历代医家观点基本相同。
脘腹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木郁”既可理解为运气当令,也可理解为肝木因情郁结。肝木侮土,故易致胃脘疼痛。
《奇效良方》明确指出:“胃心痛者……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为病,发则心腹刺痛不可忍。”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肝郁不仅可致胸胁痛亦可令脘腹痛,曰:“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腹痛也是肝病特征之一(详见:岐黄论坛
肠易激综合征与中医“肝泄”)。
目痛肝开窍于目,肝气、肝火可致目痛。朱丹溪《脉因证治》曰:“七情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呕吐,眉目疼痛,眼不得开。”清代医家李用粹和张璐均有此认识。《证治汇补》曰:“胁胀满,目赤暴痛,此木郁也。”《张氏医通》曰:“怒则目疼,肝火过旺也。”
痛经古人早已察知痛经轻重程度与情绪有关。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曰:“喜怒忧思悲恐惊者,七气也……气之为病,男子妇人皆有之,惟妇人血气为患尤甚。盖人身血随气行,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或月事不调,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预先作痛。”
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汇粹》曰:“大抵经痛内因忧思愤怒,外因饮冷形寒。愤怒所触,则郁结不行。”
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载:“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治法必须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之以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自顺,又何疼痛之有哉!”民国彭逊之《竹泉生女科集要》进一步解释其机理为:“肝郁失疏泄之令,故滞而作痛也。”
周身不定疼痛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指出肝气郁结化火可致周身各处疼痛,曰:“郁火邪气充塞乎三焦,……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诸般气痛,朝辍暮作而为胶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若夫为胁痛,为心腹痛,为周身刺痛,甚则为翻胃,为膈噎等证,即此之由也。”“周身刺痛”多为七情不遂气机失常所致。明代武叔卿《济阴纲目》载:“恚怒,则气血逆于腰腿、心腹、背胁、手足之间重痛,经行则发,过期则止。”表明周身疼痛多见于郁证患者。
腰痛腰痛也有因郁而致者。如《丹溪手镜·腰痛》曰:“盖失志伤肾,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致腰痛也。”既然周身皆可因郁而痛,腰痛亦不例外。
不舒与不通、不荣疼痛的关系不舒则痛与不通则痛有着密切的病机联系。“不通则痛”多属实证,主要因风寒热邪内蕴、气滞、痰阻、食积、血瘀、石结、虫扰等邪实妨碍气血运行、闭塞经隧、阻滞腑行等所致。不舒则痛是因七情不遂致使气机郁滞,最终也可造成气滞食积、痰凝血阻等病理产物。故不舒则痛包含了部分不通则痛的实证病机。
不舒则通与不荣则痛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不荣则痛多属虚证,主要因气血津液阴阳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疼痛。不舒则痛可因悲忧思虑致使心气不足或心脾亏虚,最终也可造成气血不足。故不舒则痛包含了部分不荣则痛的虚证病机。
但是,不舒则痛还具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机以外独特的病机,诸如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心火旺盛、心气不足、心神不宁、心肾不交等虚实夹杂之证。
不舒则痛和舒则不痛,其要在从郁论治。治疗方法有疏肝理气、解郁化痰、清泄肝火、清泻心火、宁心解忧、安神定志、养心健脾以及交通心肾。更重要的是,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从郁论治还包含了多种非药物情志调摄。而这些都是通则不痛、荣则不痛治疗原则中所不具备的。
由于不舒则痛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存在一定的病机联系,故舒则不痛在必要时或需联合运用“通”“荣”的治法。
“不舒则痛,舒则不痛”的关键在于提出了无郁不作痛,郁解痛自消的观点,其内涵无法被“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及“不荣则痛,荣则不同”完全囊括,故弥补了痛证病因病机的不足,丰富了针对郁痛的治疗方法。
郁痛的临床特征郁痛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并无异常发现,但其临床表现可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因郁致痛的病因特点,疼痛消长因情志波动而变化。如一生气即发生胃痛、胁痛、头痛,或精神紧张压力大时易发生头痛、偏头痛。疼痛持续时间及其轻重程度通常与注意力是否分散有关,自我暗示倾向明显。部分郁痛可能表现为“隐性郁证”,需要医者娴熟运用四诊技巧见微知著(详见:如何识别隐性郁证,郁证望闻问切要点)。
疼痛部位与时间不固定。是指疼痛的部位并不固定,时常变幻不定或呈游走性,时而此处痛时而彼处痛。疼痛部位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定位,疼痛性质表现多种多样。
疼痛可同时见于多个部位。据调查,抑郁症出现疼痛症状者占92%,有多处疼痛者占76%。少数也可为“某部固定的疼痛”。郁痛几乎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如头痛、目痛、咽痛、舌痛、胃痛、胁痛、乳痛、心痛、胸痛、肩颈痛、背脊痛、腰痛、腹痛、肛痛、尿痛以及四肢关节肌肉痛,等。临床上发现郁证患者多见颈肩、肩胛部及背部胀痛或僵硬不适。
从郁论治效果明显。如当运用通法、荣法止痛无效时,需仔细辨认有无郁证或隐性郁证,可试以从郁论治。有报道对慢性痛证患者经治无效而改以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后,止痛效果显著,单纯暗示镇痛可使35%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
郁痛的病机肝藏魂,主疏泄情志;心藏神,主神明与血脉。七情不遂所致痛证,除肝以外亦关乎心。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因劳心过度,遂得脑充血头疼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著名论断,王冰注曰:“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俗话“心静自然凉”是说凉热感觉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疼痛同样作为主观感受,何尝不是如此。疼痛尤其是郁痛之有无及其轻重颇受心境左右,容易受到暗示与自我暗示的心理影响。如注意力分散时痛微或不觉疼痛,反之则觉痛或疼痛明显。
国医大师夏桂成曾提出“心因性痛经”概念,并指出:“对于疼痛剧烈者,加入安降心神之品,有利于加强镇痛作用。”
郁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心因性疼痛”。疼痛具有记忆性和暗示性,并不同程度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疼痛往往是抑郁的躯体化表现,抑郁程度与疼痛出现频度呈正相关,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明显较正常人群为高。其心理学原因是内心的长期压抑未能得到解决,转而归咎于包括疼痛在内的躯体不适,以便引起周围人的同情、重视,或逃避义务、责任与指责,获得心理慰藉。这属于潜意识的心理过程。
西医学止痛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炎、镇痛、抗抑郁、抗惊厥、阻断中枢神经内兴奋性谷氨酸受体释放及松弛肌肉五大类,其中抗抑郁是重要的止痛方法。疼痛和抑郁间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痛觉中枢位于丘脑内,而抑郁症的发生亦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活跃有关。疼痛和情绪变化存在共享的神经回路及其相关化学物质,如谷氨酸、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既可被疼痛激活,也可被抑郁激活。目前已知5-HT和NE在疼痛的产生与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位于延髓腹内侧区中缝核的5-HT细胞体和源于背侧桥段被盖的蓝斑核的NE神经元可投射到多个脑区,向上投射入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调节情感和躯体功能;向下投射至脊索,抑制痛觉输入。当5-HT和NE功能紊乱时,向上则不能投射入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可引起抑郁心境和躯体症状;向下则不能投射至脊索,可引起慢性疼痛,结果同时表现出抑郁状态和躯体疼痛。慢性疼痛患者脑脊液中5-HT和NE的含量明显少于正常人,易导致抑郁的发生;而抗抑郁药通过增加5-HT类神经递质,也可起到镇痛的作用。
端午节快乐(图文编辑〡朱蕾蕾)
扩
展
阅
读
年4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郁证性虚劳证治
年3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从郁论治奔豚气
年2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郁证性疲劳如何辨治?
年1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郁证性泄泻证治
年1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从“肝与大肠相通”论肠易激综合征
年11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脾为后天之本与脾藏意智相关
年10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谈古论今话郁证性消瘦
年9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郁厥的分类及证治
年8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郁证望闻问切要点
年7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无郁不作眩
年6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如何识别隐性郁证
年5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治未病”不仅是未病先防
年4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伤寒杂病论》郁证病脉症治
年4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内经》提出郁证因机证治
年12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〡岐黄论坛〡从郁论治脾胃病
上海中医药杂志系列论文
郁证形态论?郁证诊断论?郁证治疗论?隐性郁证论?郁证疼痛论?郁证畏寒论?郁证耳鸣论?郁证阳痿论?郁证麻木论?郁证喘咳论?郁证奔豚论?郁证不寐论?郁证心悸论?郁证胸痹论?郁证厥证论?郁证自汗/盗汗论?郁证眩晕论?郁证虚劳论?郁证健忘论?郁证多寐论?郁证疲劳论?郁证发热论?郁证尿频论?郁证反酸论?郁证嗳气论?郁证嘈杂论?郁证痞满论?郁证纳呆论?郁证便秘论?郁证泄泻论?郁证呕恶论?郁证味觉、舌觉异常论?郁证肛病论?郁证遗精论?郁证不育论?郁证经乱论?郁证痛经论?郁证经行前后诸证论?郁证妊娠产后病论?郁证绝经前后诸证论?郁证不孕论
玉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