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作者
C妈
来源
CC爸妈(ID:cc-bama)
睿妈说孩子常说这几句话,其实是在向父母求助,千万别忽视了孩子的求助信号。朋友最近找我吐糟,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能把人气死。这离青春期还远着呢,咋就这么难沟通。我跟他说啥,他都没反应。扔个石子还有响儿呢,和牛说话还能哞一声呐,跟我家孩子那是半天也问不出个屁来。逼急了也只会说,不说了,反正说了你们也不会听。他不说,又怎么知道我不听。我们发现,孩子越小越容易沟通,越大反而与父母越疏离。不光是朋友家,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开始有各种各样让亲妈一听就想炸毛的口头禅挂在嘴边。比如“随便、不是我,都怪你,反正你也……”等。那些看似很平常、随口一说的话,其实隐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隐藏着孩子长久以来不被看到的情绪。也传递着同一个信息——你跟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算了,反正……算了,不说了,反正你也不会同意;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反正我说什么你也不会听。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反正的出现,代表期待别人做一些事,却害怕得不到。反正前说的是反话,后边跟着的才是期待你做的事情。因为之前期待落空,不想再体验失落的伤害,所以开始降低自己的期待,用“反正”来掩饰自己的期待。同时也用气人的反话来保护自己那颗长时间不被满足,已经受伤的心。这并不是孩子叛逆,也不是想跟你对着干,而是一种求救。就像前边朋友的例子,孩子总是把“反正”挂在嘴边,且和父母的沟通渐渐减少。因为需求被忽视的次数多了,想法被否定的次数太多了,所以孩子假装不在乎。孩子会从心理上开始逐渐远离让自己失望的人,但父母却认为是孩子大了,开始变得不听话。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反话正过来,看见孩子反正后的真实需求。反正后边跟的其实是孩子心里希望我们做的:反正都是我的错,其实是在说“你能不要什么都怪我吗?”反正我说了你也不让我吃,其实在说“我希望你能再让我吃个冰棍”。明白了孩子的真实意思后,我们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及时回应孩子的期待。让孩子知道他的期待你都知道了,也尊重他的想法并会努力做到。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知道你一直希望我们可以好好听你讲话,之前是我忽视了,现在只认真听你说话。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做不到或无理的要求,我们也可以拒绝。孩子其实是可以接受正面拒绝的,前提是你要说出让他认同的原因。他提每个要求的时候,心中都是有两手打算的。只要被拒绝的心服口服,他其实是不会失望的。都怪你……国庆期间,我和C爸带孩子在外边吃饭,有一对母子,一进门就听5、6岁的小男孩抱怨“都怪你,没打好伞,我衣服都湿了”。妈妈听着孩子的埋怨,赶紧顺着说“是是,都怪妈妈没给你遮好”。吃饭期间小孩拿出随身带的iPad玩,妈妈旁边剥虾喂他吃,不一会又传来小男孩的责备声“都怪你,都点没了”边说边用手拍打妈妈,“哎呀,妈妈帮你找回来”。原来是小男孩看的视频不小心刷没了,为此又闹了好大一肝火。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总是习惯把事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遇事怪父母、怪伙伴、就是不怪自己。上学迟到了,怪你没叫他;没完成作业,怪你没早点提醒;自己弄坏东西,也要怪你。前段时间就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母女俩上错地铁,女儿大发雷霆,竟对母亲拳打脚踢。大包小包的行李,没舍得让她拿一件,换来的却是毫不尊重毫无感恩的白眼狼。为什么孩子会事事怪他人?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家长们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宠爱,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但当我们付出的越来越多,孩子伸手就能得到的越多,就越容易忽视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责任和是非观。孩子之所以把错误都归咎于别人,总是把“都怪你”挂在嘴边,可能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自身的是非观比较模糊。直白点就是人家压根就没觉得自己有错,错的就是你。这种情况,你越指责,孩子越委屈。我们应该怎么做?父母不要一人负责所有!我们家原来养花,我跟C爸轮流浇水,后来他忙,就变成了我浇,慢慢的成了我一个人的事儿。花养了许久之后,有段时间我突然变忙,也常忘了浇,某天,C爸去阳台,脱口而出,“哎呀,你多久没浇水了,花都被你养死啦!”跟孩子相处也一样,你负责的越多、越久,孩子就自动默认:那是你该负责的事。所以,该放手放手,日常生活中也让孩子承担一些小责任,比如自己定闹钟起床。并且,自行承担事情的后果,起不来就会迟到。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事论事,区分责任。是谁的问题,就要到谁的身上,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当然,在引导孩子承担责任时,切忌一点小事就严厉处置,不然孩子因为害怕也会选择逃避承担责任。妈妈,你还喜欢我吗?孩子会不会经常问你这句话?尤其是:杯子打碎了,你生气的发了火!幼儿园跟小朋友吵架,你跟着一起挨了老师训。你一时控制不住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大吼了她几句。孩子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大脑意识和理性层面上,孩子都愿意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一旦孩子感觉不到爱或对爱有了质疑,他们就会感觉到失控、崩溃、绝望,没有安全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反复询问以确认。而很多父母在气头上,为了维持权威,也为了让孩子有个记性,所以无视孩子小心翼翼确认爱的心:“你都要气死我,我还怎么爱你?”“我是不是告诉你?不能说谎,再说谎妈妈就不爱你了。”当然,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修正行为,但孩子的注意力却放在了“妈妈是否还爱我”上,根本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长时间得不到爱的回应,要么孩子就不再对你抱希望,要么就刻意迎合。我们应该怎么做?若孩子经常问这句话,回忆下是否最近过于严苛、或在情感上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如果是,那就多给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