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1日晨读案例分享:
一、庄惠文师兄医案分享:
本人三伏天常有艾灸,这几天灸的频繁,过后出现口干、手心发热,因是晚上想着用八卦耳疗,便贴了“离、坤、乾”形成“滋阴组合”,并各按揉30下,过了几分钟的时间,手心发热的症状便消失了,隔天还发现口齿生津,口干的症状也消失了。感叹八卦耳疗的神奇特分享给大家。感恩刘晓伟老师、李慧老师授技!
刘清华师兄建议:艾灸不能太频繁,会伤阴气。
杜云兰师兄建议:艾灸后要加灸涌泉穴引火下行。感谢山水师兄的艾灸方法。
二、严小林师兄医案分享:
一个道家天乙神针能量方给大家试试看,立秋至处暑。云门、膻中、中脘、关元,左尺泽,复溜,阴陵泉,右外关,丰隆,飞杨穴。以上穴位用灸,针,拔罐刮痧都行。膻中之下有个鸠尾穴,能打开这个能量关。可以调胸闷,气短出虚汗。
三、陈英丽师兄医案分享:
本人昨晚有事工作太晚,喝茶到半夜二点半还睡不着。早起晨读起床起晚了,头晕脑胀,想起自己刚学了董针每曰一穴,给自己扎了两边大白穴,头脑顿时感觉清醒很多!扎针思路是大白穴位于手第二掌骨的头部,如图所示。对误了早上晨读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感恩庄惠文师兄。
四、李巧玲师兄分享:
大敦穴
类属:井穴,五行属木、肝经的本穴。
位置:拇趾指甲外侧缘,指甲外侧线的近端(距指甲角0.1寸处)甲床上。
五节:皮节。
取穴方法:从拇趾指甲外侧线向近端画一条直线,在其甲床处用指甲压法找反应点,直按有较酸感。
传统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0.1寸。
功效:泻实祛滞,宣痹开结;通经络,开神窍;疏肝理气、回阳救逆。
主治:小便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次数多而接连)、淋病,妇女崩症(灸),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疝气。阴囊偏大、阴缩、腹痛、遗尿、癃闭(癃闭是中医的一个疾病病名,它反映的是肾脏和膀胱的功能状态出现了异常,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泌尿系统疾病。1)总的意思是,小便的排出不畅,甚至是点滴不出等临床表现的疾病。2)分而言之,癃是小便的排出不畅,尿量的减少,但是小便还能排出,只不过是排出相对困难。而闭就是完全闭塞,完全闭阻,小便点滴不出,甚至是无尿。所以,闭的情况要比癃的情况更加严重。但是临床上,小便的排出困难、减少或无尿不能截然分开,所以两个名词合二为一,叫做癃闭)、五淋(五种淋病的统称,主要是指一些泌尿系统的疾病)、尿血、阴中痛、阴挺、癫痫,善寐。外阴肿、少腹痛。
尸厥、汗出、中风,目视不明,胸胁痛、卒心痛、胃脘痛,脐腹痛,小腹中热,大便不通,睾丸偏大、经闭、崩漏、阴头痛、阳痿,糖尿病。
临床应用:癫痫、晕厥、嗜眠症、脑出血、近视、远视、心绞痛、胃炎、胃溃疡,便秘、疝气、膀胱炎、前列腺炎、淋病、睾丸炎、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
古籍摘要:
《类经图翼》:治卒心痛,汗出,腹胀肿满、中热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频数不禁,阴痛引小腹、阴挺出、血崩、尸厥如死(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之意)。
病左取右,病右取左。
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灸。
一云:凡疝气腹胀足肿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而脾胃之土自安。
《针灸甲乙经》:卒心痛,汗出,大敦主之,出血立已,主目不欲视,太息(叹气)。
《千金翼方》:狂走癫厥如死人,灸足大敦九壮。
《医宗金鉴》:大敦治诸疝,阴中痛。
《席弘赋》:大便闭涩大敦烧。
《胜玉歌》:灸罢大敦,除疝气。
《百症赋》: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姜蠲(juān,除去)。
配穴:
配关元、归来、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会阳,治前列腺炎。
配大椎,治癫痫。
配内关,治嗜眠症。
配人中、百会、中冲、厉兑,治晕厥。
配关元、三阴交、照海,治疝气。
配隐白、归来,治崩漏。
配气海、百会,治阴挺,子宫脱垂。
配三阴交、足三里,治月经不调,少腹痛。
崩与漏的区别:
崩:出血量多,时间较短。“崩中”属肝脏的病、大血管出血与厥阴经有关。
漏:出血量少,时间长。“漏下”属脾脏的病变,毛细血管出血与太阴经有关。
艾灸隐白和大敦的作用:井穴为阴阳两经交会处,调整阴阳转化、助阳气的生发。
注意:隐白和大敦不宜一起灸。
特别鸣谢大林老师,陈英丽、龚红月、孙永华师兄参与资料搜集、整理、排版、校对等工作,感恩!
将今天晨读的功德回向给所有人,回向给我们的祖国,祝福所有人都健康快乐吉祥每一天,也祝福我们祖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下无疾。
整理:李映秀;编辑:黄小米;审核:张静萍。
祝您乐享健康长寿感谢鼓励和支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yyinzi.com/lnsq/8545.html